英国光伏发电比例有望创15%纪录
- 编辑:左辅右弼网 - 67英国光伏发电比例有望创15%纪录
遠距辦公將成為新常態? 疫情期間,居家辦公、線上會議是企業面臨的最大改變,並利用線上會議軟體解決公司種種業務,包括:人才招募、入職報到、財務管理、企劃討論、客戶洽談等,這對於台灣多數企業而言都還很陌生。
事實上,導演有意識地將「非主要角色的沉默」作為敘事中重要的一環。亞倫雷奈(Alain Resnais)從《廣島之戀》開始,就彷彿將其電影核心放置在「製造出一個嶄新而浮於空中的男女世界」,並將有如夢幻的愛欲場景與現實畫面(或者是,將現實的愛欲畫面與潛意識中的傷痛、慾望投射)進行間歇式的跳轉,藉此種特殊的敘事方式以「異化」觀者對一段正常戀情的想像。
文:柴陽 從史詩與政治宣傳作品後,我們在五零年代末期看見一些精煉的現代主義電影。去年是何年、馬倫巴是何處,本片基本上全盤放棄內容的詮釋權,轉而透過形式與技術的手段一段一段地、將整個如棋局般的世界觀進行重複播放與對弈。只不過,《廣島之戀》所做的是將情緒與大時代戰爭與遷徙之傷痛做綁定、使用某種刻板印象將兩位主角最終定位為一座(對方曾經遇到情傷的)城市,進而對兩座城市與兩位主角的往事進行非對稱的類比。「觀者的角度正是站立於男A的腦中,同時得以看見他正在經歷的現實內部空間、也能夠看見他腦海裡的、被檢驗真實性的外部空間」。在這段空間的移動後,當角色終於出現並充斥空蕩空間時,這些角色卻也顯得空洞且無語。
那為何男A具有此種視角選擇的霸權呢?我們可以發現,「外部空間」的擁有者與敘事者正是男A,此空間即作為戲局中額外出現的、影響角色行動的思想空間。在開頭時,導演應用了連續五分鐘的鏡頭移動來反覆遊蕩於飯店建物之間,旁白語句不停重新復歸、畫面不停重複踏入飯店裝飾性強烈的空間,我們彷彿可以看見這個空間的裝飾表層與四處空蕩的場面,基本上即作為此戲局的內部架構。在民眾對中國和台灣的感受上(壞到好1到100分),中國相比與2020年(32分)僅微幅上升1分,可看出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仍相當低。
並且,若中國真的侵台,那有權出兵協防台灣的是拜登(Joe Biden)政府與國會,而不是一般美國民眾。此外,報告也指出,對「中國造成的恐懼」是美國人民支持台灣其中一個重要因素。支持美軍協防台灣抵禦的民意首度過半,但專家仍持保留態度? 此份報告中,最大的亮點就是:「在中國侵台的情況下,美軍是否要協防台灣?」自此機構1982年開始做研究約30年以來,此項的民意首度過半(52%)。相反地,美國繼續對台軍售,才讓台灣有跟中國談判的籌碼。
《霧谷晶策》分析,若從以上四項「友台」的民調結果來看,台灣確實值得開心。美國行政部門從白宮到國務院,一直到現今都仍遵循美國的「一中政策」(One China Policy),而中國也是持續堅持其「一中原則」(One China Principle),因此現實面上仍難以實現。
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但是,《霧谷晶策》認為,在多數美國民眾不清楚協防台灣的可能後果,此份民調是否能真正檢驗事發後人民真正的看法,令人懷疑。美國民眾居然不希望美對台軍售? 令人意外的是,在對台軍售議題上,美國人民的意見相當分歧。此外,在台灣獨立或參與聯合國國際組織(須以國家方式成為會員國,因此形同獨立)上,無論是美國或是中國都將不會同意。換言之,美國民眾若清楚美國得付出的代價,民調數字恐怕不會如此樂觀。
而這對於台灣內部爭論不休的「美軍是否會來」的議題,打了「強心針」。這代表美國政府在推動上述政策來看,是有民意支撐做為基石。另外,有57%民眾支持美國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(Free Trade Agreement, FTA)、53%支持與台灣簽訂正式的同盟條約(Alliance)。訪問中使用下列四項名詞與定義: 盟友(Ally):與美國共享價值和利益的國家 必要的夥伴(Necessary partner):美國一定要在戰略上與其合作的國家 競爭對手(Rival):需要與之競爭的國家 敵人(Adversary):與美國有紛爭的國家 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報告指出,美國民眾對於中國、台灣的看法近年逐漸朝正、反兩個不同方向增長。
美國智庫公布最新民調:過半美國人支持美國協防台灣 美國知名智庫「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」(The Chicago Council of Global Affairs)於8月26日公布最新研究報吿,此份報告是全國性大範圍的線上調查,問卷從7月7日到7月26日訪問,一共採訪了2086位美國各州的成年人口(18歲以上)。2019年時,當時反對軍售台灣的美國人高達61%,且七成的人認為,軍售給其他國家,可能會使其更不安全。
拜登政府的想法,才是真正關鍵,其次才是國會和民意。相較於2018年3月時的45分,可說是大幅降低。
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長年以來追蹤有關美、中、台三方相關議題的民調,而此次最引人注目的焦點,就是美國民意在支持美軍協防台灣抵禦中國入侵上,首度過半。報告提到,雖軍售為美對台長年以來重要的指標政策,但多數美國人對此仍相當分裂。至少,擁有更精密的軍事裝備,能使我們遭受攻擊時,能地靠自己防禦我們的家園。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不過,《霧谷晶策》認為國際社會是比誰「拳頭大」的硬實力,今天中國不會因美國停止軍售而放棄統一台灣的野心。另外,有高達61%的美國民眾認為,中國目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(Rival)也是敵人(Adversary)。報告指出,同意和反對軍售給台灣的比例是50%比47%。
美國民眾支持協防台灣的概念,其實也很難更動拜登政府的方向。此外,報告中的結論部分也提到,如同我們上段也提到的,多數參與此研究報告的美國民眾並不熟悉台灣,雖台灣受到危險是保衛台灣能增加美國於全球的公信力,但考慮到民眾對此問題並不熟悉,目前仍不清楚美國民眾在台海真正「出事」時,會如何反應。
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美國人怎麼看待美多項對台政策?七成美國人認同台灣為獨立國家 「那美國人又是如何看待美國政府多項對台政策呢?」報告指出,美國有高達近七成民眾認同台灣為獨立國家、65%支持台灣被納入如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般的國際組織。雖並非大幅上漲,但也看出台灣於美國人心中的好感度確實在上揚。
不過,現實層面來說,報告分析中有提及多數美國民眾並不知道,如果真的實現上述任一政策,會對「美中關係」或「台海安全」造成什麼樣負面的影響。就目前拜登政府的整體對台政策來看,仍希望維持「戰略模糊」(Strategic Ambiguity),不會清楚表態是否會協防台灣。
相較於2020年以及今年三月的41%、40%,可說大幅上升。不過,這樣的民意調查結果,在美國社會上或許也是一種「戰略模糊」轉向「戰略清晰」的聲音,未來政府若要走向戰略清晰,就能有民意的背書雖並非大幅上漲,但也看出台灣於美國人心中的好感度確實在上揚。不過,這樣的民意調查結果,在美國社會上或許也是一種「戰略模糊」轉向「戰略清晰」的聲音,未來政府若要走向戰略清晰,就能有民意的背書。
此外,在台灣獨立或參與聯合國國際組織(須以國家方式成為會員國,因此形同獨立)上,無論是美國或是中國都將不會同意。另外,有高達61%的美國民眾認為,中國目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(Rival)也是敵人(Adversary)。
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但是,《霧谷晶策》認為,在多數美國民眾不清楚協防台灣的可能後果,此份民調是否能真正檢驗事發後人民真正的看法,令人懷疑。報告提到,雖軍售為美對台長年以來重要的指標政策,但多數美國人對此仍相當分裂。
美國智庫公布最新民調:過半美國人支持美國協防台灣 美國知名智庫「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」(The Chicago Council of Global Affairs)於8月26日公布最新研究報吿,此份報告是全國性大範圍的線上調查,問卷從7月7日到7月26日訪問,一共採訪了2086位美國各州的成年人口(18歲以上)。不過,《霧谷晶策》將分析整份報告,讓讀者更完整了解報告內容。
而這對於台灣內部爭論不休的「美軍是否會來」的議題,打了「強心針」。就目前拜登政府的整體對台政策來看,仍希望維持「戰略模糊」(Strategic Ambiguity),不會清楚表態是否會協防台灣。支持美軍協防台灣抵禦的民意首度過半,但專家仍持保留態度? 此份報告中,最大的亮點就是:「在中國侵台的情況下,美軍是否要協防台灣?」自此機構1982年開始做研究約30年以來,此項的民意首度過半(52%)。並且,若中國真的侵台,那有權出兵協防台灣的是拜登(Joe Biden)政府與國會,而不是一般美國民眾。
換言之,美國民眾若清楚美國得付出的代價,民調數字恐怕不會如此樂觀。在民眾對中國和台灣的感受上(壞到好1到100分),中國相比與2020年(32分)僅微幅上升1分,可看出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仍相當低。
此外,報告中的結論部分也提到,如同我們上段也提到的,多數參與此研究報告的美國民眾並不熟悉台灣,雖台灣受到危險是保衛台灣能增加美國於全球的公信力,但考慮到民眾對此問題並不熟悉,目前仍不清楚美國民眾在台海真正「出事」時,會如何反應。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美國人怎麼看待美多項對台政策?七成美國人認同台灣為獨立國家 「那美國人又是如何看待美國政府多項對台政策呢?」報告指出,美國有高達近七成民眾認同台灣為獨立國家、65%支持台灣被納入如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般的國際組織。
訪問中使用下列四項名詞與定義: 盟友(Ally):與美國共享價值和利益的國家 必要的夥伴(Necessary partner):美國一定要在戰略上與其合作的國家 競爭對手(Rival):需要與之競爭的國家 敵人(Adversary):與美國有紛爭的國家 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報告指出,美國民眾對於中國、台灣的看法近年逐漸朝正、反兩個不同方向增長。2019年時,當時反對軍售台灣的美國人高達61%,且七成的人認為,軍售給其他國家,可能會使其更不安全。